查看原文
其他

陈金龙丨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

陈金龙 求索杂志 2022-04-25

作者简介

陈金龙,男,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原文出处

陈金龙:《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求索》2021年第3期,第5-12页。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在宽广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只有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坐标下进行评价,才能得出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臝得民族独立,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开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实现新旧制度更替,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空间由西方拓展到东方,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展现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中国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基于大历史观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还应揭示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阐释百年历史的内在关联、总结百年历史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大历史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

大历史观作为一种研究视野与评价方法,是指将考察对象置于纵深历史长河与广阔空间背景中来审视,结合历史潮流、时代特征来诠释,以洞察历史真谛,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在宽广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评价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要有大历史观,将中国共产党历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坐标下进行评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准确定位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

一、中华民族发展史视域下的百年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危亡之时登上历史舞台的,自成立之日起便担负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不仅赢得了民族独立,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而且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赢得民族独立。近代中国备受西方国家欺凌,通过签订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大通过的宣言,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作为党的最低纲领之一,表达了对民族独立的追求。日本全面侵华战略实施后,民族危机加剧。19386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马列主义的党,同时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最后解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是它的历史使命”,“中国工人阶级的最高利益,是同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一致的”。将中国共产党标注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表明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的担当和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应对时局变化的政治智慧。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要求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发挥模范作用。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对于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前夕,为赢得民族独立,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表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这是对国家主权的宣示,表明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态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奠定民族复兴基础。国家现代化是走向民族复兴必经的过程和步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谋划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这是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超越了当时“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的争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通过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表明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决心。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更为清晰地表达了对国家现代化的追求。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用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替代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提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成为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记录了20世纪60-8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理想追求和实践策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现代化的领域逐步拓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战略谋划。在谋求国家现代化的同时,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使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并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为“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此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都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往和追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进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落后面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站起来、富起来与走向强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发展贡献的集中体现。

实现中华文明的转化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文明基础上诞生的,既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又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比如,中国共产党将实事求是的传统治学方法转化为党的思想路线,将大一统的传统转化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文化底蕴,将传统的中庸之道转化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行动策略,将以德治天下的传统转化为治国理政方略之一。如此,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因应时代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理论创新、实践创造,为中华文明积淀和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中华文明发展到新的高度。实现中华文明的转化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使得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前途和命运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从赢得民族独立、奠定民族复兴基础、实现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维度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有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视域下的百年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要将其置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长河来考察,多维度诠释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开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近代以来,为实现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探索,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都未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仍未解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先后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目标,以农民为主力、农村为依托、武力为手段,以统一战线为策略、党的建设为保障。依靠这条道路,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公有制的建立为目标,以和平为方式、渐进为策略,将所有制变革与社会变革、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依靠这条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之路、中国市场经济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三条道路,任务、目标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立足实践进行创造性探索,不简单照搬他方的模式和经验。

实现新旧制度更替,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制度竞争是国际社会最大的竞争,制度的形塑和建构,既是政党执政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治理水平的表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各种政治力量先后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制度建设经验的积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我国已形成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构成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保持稳定,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是我国制度优势形成的内在原因,也是实现对近代国家制度超越的密码所在。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夙愿。中国古代就有“小康”的追求,《诗经》《礼记•礼运》表达了国人对于衣食无忧、小富即安生活状况的向往。近代以来,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民深受西方国家侵略与专制统治之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其目的在于通过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建立,改变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实现社会公平,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满足人民的土地要求,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通过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通过经济快速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通过文化繁荣发展、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民的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权利逐步得到满足。特别是经过脱贫攻坚,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旨趣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人民的历史性贡献。

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近代以来,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欺凌,国际地位衰弱到极点。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之一。随着中国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中作出的贡献日益增多,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提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引领了国际和平发展和国际关系秩序的建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坦承:“过去,我们总认为西方占据世界主导,现代化进程就是西化,但是中国的崛起让人们意识到,从中国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辐射力的扩大。

从中国近现代史的长河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要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80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100年进行对比,经过比较,可以明晰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贡献,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面貌、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方向也由此得以改变。

三、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的百年历史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展开的,将其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有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现实、未来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空间由西方拓展到东方。世界社会主义发端于苏联、东欧国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欧洲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空间由西方拓展到东方,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由苏联模式拓展为中国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多样化。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国是在经济落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上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提供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比如,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马丁•雅克看来:“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这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可以从贫穷和落后走向经济现代化和充满生机活力,也意味着世界不一定为西方所主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重大贡献。

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摆脱危机,走出困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蒙上阴影,中国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顶住压力,稳住阵脚,走出了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使世界社会主义摆脱了阴影,重现生机与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拯救了世界社会主义,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挽狂澜于既倒,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

展现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当前世界历史发展所处的时代,依然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两种制度并存的态势没有改变。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社会问题不力,触发经济危机,导致社会混乱、民怨沸腾,甚至陷人“系统性危机”。相反,中国创造“两大奇迹”、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乱’字,而这个趋势看来会延续下去。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的领导力和制度优越性如何,高下立判。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这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西方学者也认为:“中国的崛起会持续下去,中国将改变世界,不仅在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昭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

四、人类文明发展史视域下的百年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政党,也是国际主义的政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评价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要将其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空间背景下来诠释。

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贡献。中国是世界大国,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如果中国发展不顺利,就会延缓国际社会发展的进程,甚至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负担。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追求。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提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于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在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而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于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协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中国对外开放的实施,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里的“样子”就是大党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这就是世界大党的胸怀和境界。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新原则、新理念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出到2030年减少碳排放的系列新举措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未来发展。因此,中国已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经验。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来看,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成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比如,立足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以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通过改革获得发展动力,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这些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西方学者也认为,“中国带给世界的是一种新型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和美国这个富裕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它能了解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而发达国家却无法了解,这正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优势所在”。中国既不“输出”发展模式,也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但人类文明发展有相通的地方,一些共性的问题无法回避,中国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参考价值。

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为人类思想史积累了新内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突破和创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拓展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和平赎买的成功实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两类矛盾“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为解决民族、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式、新的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成为引领国际关系的价值理想。这些理论创新、理论创造既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宝库,也为人类思想史提供了新的积累。

五、结语

基于大历史观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除将其置于纵深历史长河与广阔空间背景中进行分析外,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也应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揭示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是什么,这是学习、研究和评价百年历史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这一表达实际上揭示了百年历史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也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将百年历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坐标下进行评价,恰好印证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

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线,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实际上进行了阐释。他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这三个重要判断,从党的奋斗史、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史、党的自身建设史三个维度,揭示了百年历史的主线,勾勒了百年历史发展的脉络。

阐释百年历史的内在关联。历史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连续性,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尽管有历史时期、历史阶段的划分,面临的历史任务各不相同,但不能简单割裂各时期、各阶段的内在关联。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在1979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当习仲勋、杨尚昆提出在邻近港澳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的设想时,邓小平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在这里,革命时期的经验和做法,为改革开放决策提供了参照和思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前28年和后72年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来看待。

以联系的观点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认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能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简单割裂开来,更不能以一个时期否定另一个时期,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来说,没有改革开放前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从方针政策的制定而言,改革开放借鉴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包括遭遇挫折的历史教训。习近平同志在论及这一问题时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总结百年历史的基本经验。历史经验是历史智慧的凝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密码。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中国革命的经验进行了多维度的总结,如将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作为中国革命“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将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将党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即“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三个“历史告诉我们”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经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九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实践启示,并说明了“前进道路上”的实践要求。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可分时期、分领域进行总结,也可从总体上进行阐释。总结经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为解决现实面临的实践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并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是党史学习教育需要解答的问题。从党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行”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理论品格、理论旨趣的当代性中国共产党“能”在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道路选择的正确性、党的自我纠错能力、党的精神谱系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总结百年历史经验,既有助于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和执政能力的提升。

总之,评价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要有大历史观,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放到纵深历史长河和广阔空间背景下进行分析,才能一览众山小,准确定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彰显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贡献,并有助于从整体上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

(责任编校:马纯红)

因排版需要,注释从略,请参阅期刊纸质版原文。


刊名:《求索》

主管主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出版:《求索》编辑部

地址:长沙市开福区浏河村巷37号

邮编:410003

编委会主任:曹普华

主编:黄海

电话:0731-84219107   0731-84219506

线上采编系统:qszz.cbpt.cnki.net

郑重声明: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投稿请一律通过线上采编系统,投给编辑个人的稿件一律不受理。除特约专栏外,本刊从未委托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组稿,请勿上当受骗。文章一经刊发,即支付稿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